应中国方面邀请,印度外长苏杰生于15日出席在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外长会议,此行同时也是他自2019年8月以来首次访问中国。此行恰逢中印建交75周年,显示出两国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正在回暖。7月14日,苏杰生在抵达中国后,首先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会面。
此次访华的时机尤其具有象征意义。中印建交75周年之际,苏杰生对于促进两国关系的积极态度可以从他在会谈中的表态中看出。他希望借此机会为两国未来的发展铺路。
印度的媒体大多对苏杰生的此次中国之行予以积极评价,许多报道强调中印关系回暖的潜力。然而,偏向民粹主义的《德干先驱报》却对苏杰生的态度表示不满,认为他在中国面前过于低头,未能展现出印度应有的自信。
作为印度内阁中偏向西方的外交政策代表人物,苏杰生在特朗普政府上任后屡遭外交挫败。7月1日,他前往华盛顿参加美日印澳四方安全会议,但未能与特朗普会面,特朗普仅与沙特国防大臣进行了会晤。此外,在与美国参议员鲁比奥的会谈中,鲁比奥避开了印度最为关切的关税问题,导致苏杰生未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美印之间的关税争端。更为尴尬的是,美国还威胁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实施100%的“二级制裁”,而印度被明确列入了这一名单。长期以来,美国对中国的外交指责成为焦点,而此次印度则成为了“众矢之的”,让印度陷入尴尬境地。
对苏杰生而言,西方融入的梦想在特朗普政府的打压下彻底破灭。为了在印度政府中保持自己的地位,他必须通过新的外交成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此次访问中国,虽然或许并非他完全愿意的选择,但却成了他不得不履行的责任和任务。
然而,印度若认为此举能迅速打开局面并创造“外交成果”,恐怕过于乐观。印度总是自视聪明,渴望在大国博弈中两头受益,然而实际情况却往往事与愿违。从尼赫鲁到莫迪,印度始终试图在两极之间游走,意图既向西方靠拢,又不舍得与中国断交。其所谓的“聪明”,往往是小聪明,而这种两面下注的策略,注定导致自相矛盾,甚至让印度在过去的八年里空转无功。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却一心想要挤进G7国家的行列,甚至一度决定加入亚投行,但却死活不愿参与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更令人困惑的是,印度虽与东南亚紧密相连,却拒绝加入东盟发起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为上合组织与金砖国家的双重成员国,印度又同时是美日印澳四方安全机制的成员国。它在吸引外资方面反复试探,然而却最终打造了一个外资流失的“墓地”。
印度的两面三刀,除了在外交上造成困惑外,政策上也充满了矛盾。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对印度表示欢迎,但印度国内却对这一倡议心存疑虑,表现出警惕和排斥。2017年,中国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并邀请印度参加。然而,印度总理莫迪缺席了该论坛,成为全球新兴经济体中唯一缺席的国家。印度的心态复杂而扭曲,一方面觉得中国邀请它就意味着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又怀疑中国的邀请暗藏陷阱。
错过了这一宝贵机会后,印度未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占得一席之地。到今天,许多当年参与的国家已经通过大量基础设施项目从中受益。而印度则错失了这份机会,仍在“怀疑”与“排斥”之间徘徊,丧失了能够在中国带动的全球经济增长中分享红利的机会。
另一方面,印度始终紧盯中国,妄图模仿中国的成功。中国凭借漫长的海岸线,构建了庞大的外向型经济体系,而印度也认为自己拥有类似的条件,只要努力便能实现类似的成就。然而,印度忽略了中国多年来对海洋经济和基础设施的战略布局,尤其是中国在港口、船舶制造、航道运输等方面的领先地位,远远超出了印度目前的能力。
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对印度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商业机会,但印度却常常认为自己能在中美之间跳舞,达到既得利益。事实上,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并非单纯为了自身利益,而是希望通过与合作伙伴共赢来推动全球经济发展。而印度仍抱有过时的想法,认为自己通过与中国对抗,可以改变现状。
当中国在南亚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印度便开始紧张。2015年,印度总理莫迪访问斯里兰卡,试图通过提供资金支持修建房屋并送巡逻艇,迫使斯里兰卡不要将汉班托塔港交给中国管理。然而,“一带一路”倡议并非军事联盟,而是经济合作的长远计划,斯里兰卡最终选择了继续与中国合作。
印度的思维方式显然有些偏执,它试图将中国的“一带一路”与中印边界争端挂钩,认为如果没有印度的合作,这个倡议将无法成功。然而,这种思维完全脱离实际。事实上,印度不仅无法与中国在边境问题上对抗,反而可能在战争中遭遇更严重的失败。印度若希望在巴基斯坦问题上取得突破,必须认识到中巴之间的深厚关系,并在实际问题上与中国展开建设性的对话,而非通过外交孤立自己。
印度还常常将“海上丝绸之路”视为中国针对印度的战略,认为中国在印度洋的“珍珠链”部署将严重限制印度的海上活动。然而,印度这种思维却未能正确认识到,“珍珠链”实际上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加强经济合作的一部分,而非对印度的军事包围。
当特朗普政府提出“印太战略”时,印度立即投向美国怀抱,认为两国可以联合对抗中国。然而,随着特朗普的退场,拜登政府对印度的态度渐趋冷淡,美国对印度的支持逐渐减弱。与此同时,印度在印巴空战中的失败也让美国失望至极。面对这样的局面,印度无法继续依赖美国来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
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开始转向南美和非洲,试图弥补失去的时间。过去,印度非常注重在G7和西方国家中的地位,而现在它才意识到,这样的短视外交策略并不能为其带来持久的利益。
盈配资,股券通配资,股票配资论坛在哪里找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